二、谬误与隐患 这些年,我市民间修谱数量巨大,据统计胡姓修编的现代谱牒就达到了16种之多,与这一成明显反差的是修谱懂行的人才稀缺,从而制约着修谱活动的开展,严重影响着宗谱质量。有这方面特长的文人成了“抢手货”,有时一人就接纳了几家的活,有些许文化的退休老同志也担当起组织修编工作。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指导,新修宗谱其质量方面谬误与隐患层出不穷,归纳起来,大体有以下三方面: 一是内容欠客观、全面和真实。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,对各个时期的人事,评价不当,表述主观,偏离当代社会主题思想。荣誉、职务、职称、军衔等存在夸大与拔高,有的混淆不清,表述错乱。修谱时注重对人口的调查编写,对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,以及传记等内容重视不够。有的没有核实当事人,核对原件,以讹传讹,违背事实,贸然入谱。 二是缺乏统一规范标准。有些户经济条件好,修谱捐赠款多,或有些有一定地位,在世系表中就出现增写内容的情况,行文欠规范;有些主编或编写人利用便利,把自己的事迹也一起编入世系表中,有的甚至写成传,自我歌功颂德;有些现任的村主要干部,利用职权关系,连篇累牍记载个人“善行”。更为普遍的穿插了大量的昭示个人和家庭的彩页,甚至是广告,商业味与功利性过重。 三是内容存在缺漏。家族修谱经费一般按照人头分摊,为了筹措经费的需要,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村有不交经费不予入谱的做法,人为的造成人口的缺漏。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,极少数户瞒报了人口。也有一些封建观念没有转变,女性不能入谱,导致遗漏。由于修谱的时间跨度比较大,村史村志等存在“断代”现象等。 三、作用与意义 自古到今,修谱是一个地方一个族姓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,每一个族姓人都可以从族谱中找到来龙去脉,可以知道本族的源流,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。续谱以传统的宗谱为根据,通过收集、保管、利用本族旧宗谱,使传统民间典籍得到了保护传存,实乃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善举,正如许多人所言“野史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”。通过修谱,使大家知道祖上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各自的排行辈份,相互间的关系会更为融洽,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,同时可以激励后人,更加奋发有为,以光宗耀祖,不负先人。 新修宗谱,记录了最为直接客观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,可以作为方志史料的来源渠道。宗谱的“谱头”部分,即宗谱的序跋、人物传记、墓志铭、像赞、祭挽文、各类杂记等是珍贵的地方性文献资料。如今有些地方从家谱中挖掘文化底蕴,带动一个地方的产业也不乏先例。如江山市清漾村,从《清漾毛氏族谱》研究中发现,毛泽东的祖先系清漾毛氏的后人,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的祖先也是毛氏清漾人,有专家把毛泽东与毛福梅的行辈排起来,居然是相同辈份的,在江山流传“共产党毛泽东与国民党蒋介石斗争,是妻舅与姐夫之争”的说法。如今这个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,带动了全市的旅游产业,不少国家领导人与台湾政界要员都到该村观光与拜祭。我市地方文史资料研究中,陈振鸽发现宗谱中祖先一家四人年龄,竟然与历史上著名的“靖难之变”主角建文帝一家四人相吻合:陈姓宗谱中的始祖陈龙彪和夫人胡氏同龄,建文帝和皇后也同龄。从史书中发现,明朝历代帝王的年号和名字,与陈氏宗谱上的祖宗取名规则颇为相似。宗谱中记载,陈氏始祖由南京西门外迁徙永康桥下朱,继则分派麻车头、柄坑、竹坑口、阔塘后等地,这证实始祖来自南京。在柄坑村有一座600年前的祖坟,疑似建文帝墓,等等。他撰写了《建文帝出亡永康考记》,在我市曾经轰动一时。另,利用家谱作为研究对象,弘扬了地方文化的论著也不少,如周天明的《永康周姓稽考》《罗山周姓考拾》等。 圆谱时举行的祭谱仪式,使民间古老的活动,以及民间曲艺、地方戏得到了恢复和传承。修谱时,倡议集资,修复宗祠,也加强了农村古建筑的保护。当前,市委市政府提出了“文化兴市”的发展战略,续修宗谱作为一种民间的普遍的文化现象,正是文化大繁荣、大发展的有效载体,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官方应该引起关注,不能听之任之,放任自流。 四、看法与参考 如何加强民间修谱的管理与指导,应该引起各方思考,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,以保障民间修谱活动的健康进行,在此谈点看法,供各方参考。 一是官方以积极支持的态度明确职责部门。对修谱现象,不能放任自流,应该明确履职部门和单位,如管理归口文化广大新闻出版部门,业务指导归口档案、方志部门,主动介入这一文化现象,促进我市民间文化的大繁荣、大发展。要建立这一体制,官方必须实现认识观念上的转变。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前,族谱一度成为“破四旧”书籍,遭到查抄与禁忌,销毁了不少,匿藏者一经发现还是“政治问题”,重者游街示众。改革开放初期,许多地方也曾经出现打压修谱现象,认为是“搞宗派”、“拉山头”的在民间抬头,担心形成非组织势力等,导致民间修谱活动、祭谱仪式等缩手缩脚,半“地下化”。直至目前,官方还是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不支持也不反对,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,管理存在缺失。 二、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。明确职责部门以后,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,直至出台规范性文件,如修谱告知制度,或审批制度,修谱理事会管理制度等;业务上出台谱牒行文的规范,以利加强指导,成就一批经典之作。对不符合相关程序擅自组织修谱的,对当地行政村负责人和组织当事人应进行批评教育,对粗制滥造,造成不良后果的,依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。 三、组织续修宗谱行业协会。开展民间宗谱方面的调查研究,真正把这一善事做好,相关职能部门成立组织修谱行业协会,协助承担一部分职能工作。行业协会可以由宗族民间组织负责人,以及挑选一些有文化,热衷此行的同志,包括一些退休的老同志为骨干组成。协会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学习工作规范和业务知识;可以对民间已修谱和正在修谱的人员以交流会等形式,交流修谱的经验和体会,探讨存在的问题,对正在修编家谱把好审稿关和校对关;也可以以培训会的形式,提高编纂人员的素质,规范谱牒行文,届时还可以开展所修谱牒质量的评选活动,促进修谱活动的开展。 四、官方补助经费用于修谱。有条件的镇(街、区)、村,以及市财政,可以安排适当的经费,对民间修谱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,这是得民心、顺民意的举措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修谱不仅是一项打造地方文化的精品工程,也是一项体现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。 作者:永康市档案局 周跃忠]]> 文章源自好奇同城自媒体-https://m.zybmw.cn/288.html
评论